11月7日上午,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向燕南先生应邀来我中心讲学,题目为“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学术实践的意义”。讲座由李勇教授主持,历史学专业师生50余位参加。
向教授指出,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,先是本体论转向认识论,20世纪以后又发生了一次几乎波及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“语言学转向”。历史学的基本问题开始从本体论的“历史是什么”、认识论的“如何认识历史”,转向“如何表达历史认识”的语言分析,产生了历史叙事问题,并进一步讲述了这一转向的源流、逻辑及积极消极影响。
接着,他从中西史学比较的宏大视野入手,在语言学转向视域下重新认识“信史”“春秋笔法”“于序事寓论断”等中国传统历史叙事,认为中国古代先贤在承认语言构成认识边界、“文无达诂”的同时,仍肯定语言的公共性,视语言为突破意识的内在性向外表达的有效“津筏”,表现出与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差异性。中国传统史学实践中形成的“据旧例而发义,指行事以正褒贬”的“义例”叙事方法,既追求“义”又不失“真”,以此来化解历史叙事中事实陈述与事实解释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紧张。由此可以认识到西方史学理论的局限,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史学的现代价值。



最后,向教授总结了历史学研究语言转向为我们提供的启示,比如历史文本的历史性及其语境、知识与权力、自我与他者等,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展开说明。
李勇教授作了总结。他认为向教授视野开阔,通过问题引领从中西比较结合视野层层递进,讲解了语言学转向对历史学所造成的影响,甚具启发;这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新视角,学术讨论的新问题,更从语言表达技巧、行文逻辑结构等具体层面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新思路。
讲座在师生互动答疑中愉快地结束。
